7月8日,滁州学院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师生走进安徽金寨,先后探访红军广场、革命博物馆与花石乡大湾村,在红色土地上追寻初心印记,传承革命精神。
坐落于金寨县城区中心的红军广场上,飞机、坦克模型静静伫立,瞬间将人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。实践队员拾级而上,24 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阳光下巍然矗立,刘伯承元帅题写的 “燎原星火” 四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。塔基正面的汉白玉浮雕,生动再现了金寨人民踊跃参军、浴血奋战的场景。
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队员们走进革命博物馆,1500 余件革命文物静静诉说着历史,这是金寨作为“红军摇篮、将军故乡”的壮阔篇章。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、红 25 军、红 28 军等多支主力红军,走出了 59 位开国将军,10万金寨儿女为革命牺牲,仅在册烈士就达 1.1 万余人。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热土一抔魂”,当听闻十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却多数无名时,队员们不禁热泪盈眶。
在洪学智将军纪念碑前,实践队员驻足凝视。这位从金寨双河镇走出的开国上将,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杰出领导人,两度在1955 年和 1988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,堪称军史传奇。随后,师生们整齐列队,向英烈敬献鲜花并志哀,党员队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,用铮铮誓言铭记初心使命。
在花石乡大湾村,围坐倾听陈泽申老人讲述岁月变迁。“你们年轻人更要好好学习,为国家发展出力。”老人的话语朴实而有力,让队员们深受鼓舞。大家纷纷表示,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,以知识和担当助力乡村振兴。
“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精神的淬炼,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。”实践队员表示,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,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,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